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应避免哪些错误

  一个成功的项目活动并不只是在要求的时间内得到成果就可,最主要还需要保证这个成果符合要求,这就是质量管理做的事。

  项目管理中,资源、时间、成本、质量等都是相辅相成的,想要保障质量,就可能需要协调出足够时间、增加成本、增添资源等,并不只是单纯只是在某些时候审核下成果是否达标。

  接下来,接看下关于在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都容易犯哪些错误呢?如何避免踩雷。

  一、没有科学全面的监控体系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过程,同时又没有其他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不少项目组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上,也不愿将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上。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事后只知追究责任;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无法提高。

  二、过于依赖主观经验主义

  有些自认做过项目的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的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

  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三、治标不治本的直接消除

  对不良质量现象只治标不治本,就好比治理环境污染,只清理污染物,而不去堵塞污染源头,结果是永远忙于“污染—清理—再污染”的无尽循环。

  对质量不合格,只有纠正行动,而没有纠正措施,只知消除不合格产品现象本身,而没有追溯到导致质量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

  对导致不良质量现象的原因,不是追根溯源,而是浮在表面,找一些表面原因。

  对涉及不可控客观因素的不良质量现象,所有原因都往不可控客观因素上推,而不寻找自身可控的主观因素。

  对不良质量现象治理有如对农作物除草,如果仅仅是把长在地表上的草割掉,而不是斩草除根,草必然是“春风吹又生”。所以,对不良质量现象必须标本兼治。

  四、没有科学进取改进思维

  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认证注册后,出现了不思改进的现象,以为认证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把体系文件束之高阁,质量管理水平反而不如认证之前。

  无论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外部环境,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势是要求组织或个人不断增强生存的能力。只有通过持续改进,永不止步地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在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和发展。

  五、过于追求个人单方利益

  在对相关方的质量管理中,没有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单赢”、“单边”的错误思维是损害质量的主要原因。

  对相关方管理,“以包代管”或“以卡代管”,误认为“包”或“卡”就是管理。没有认识到组织自身与相关方之间是“合作共赢”关系,将相关方看成下属,自己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只强调组织自身盈利,而忽视相关方的合理利益;只强调相关方提高质量,而没有为相关方提供合理、必要的协助和支持,以帮助其提高质量。

  不只是具体的某个具象产品是讲究质量的,在项目中,不论最后的目标是具象的,还是指达成影响力等这类非具象的,其都是可以讲究质量的。

  项目管理的每个流程环节都有其难度所在,质量更是直接关联结果的要素,更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大家需要以全局的眼光,去进行调控才能更好的对质量进行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