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管理有哪些易犯的错误雷区

  做项目,当验收成果时,其中有一点就是项目产品质量的验收。当项目质量无法达到一定要求时,就代表项目未成功。

  因此,项目质量管理已经形成专门的体系,若按照正规科学的方式方法从项目开始运转,项目质量可能从项目开始就可得到保障。但是,即使如此,大家在做项目质量管理时依然容易犯不少错误,导致不少问题。下面就是质量管理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只查结果,不关注过程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过程,同时又没有其他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不少项目组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上,也不愿将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上。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事后只知追究责任;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无法提高。

  二、依靠经验,不依科学依据

  有些自认做过项目的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的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

  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三、解决单问题,不建立体系

  一些项目管理者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凡出现质量问题,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

  管理者片面要求员工提高改进个人意识和技能,而忽视员工提高改进意识和技能的条件,不提供培训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制度等改进的环境。陷于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不合格品泥潭,只知道埋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无穷恶性循环,并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的不足,只知追究员工的不合格责任,而忽视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管理体系系统漏洞和缺陷。

  四、处理表象,不治理根本因素

  对不良质量现象只治标不治本,就好比治理环境污染,只清理污染物,而不去堵塞污染源头,结果是永远忙于“污染—清理—再污染”的无尽循环。

  对质量不合格,只有纠正行动,而没有纠正措施,只知消除不合格产品现象本身,而没有追溯到导致质量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

  对导致不良质量现象的原因,不是追根溯源,而是浮在表面,找一些表面原因。

  对涉及不可控客观因素的不良质量现象,所有原因都往不可控客观因素上推,而不寻找自身可控的主观因素。

  对不良质量现象治理有如对农作物除草,如果仅仅是把长在地表上的草割掉,而不是斩草除根,草必然是“春风吹又生”。所以,对不良质量现象必须标本兼治。

  五、依靠基本能力,没有持续改进

  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认证注册后,出现了不思改进的现象,以为认证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把体系文件束之高阁,质量管理水平反而不如认证之前。即:没有将持续改进过程落实到位,管理评审走过场,对顾客满意、体系运行、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搞形式,对数据分析、不合格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应付了事。

  无论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外部环境,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势是要求组织或个人不断增强生存的能力。只有通过持续改进,永不止步地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才能在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和发展。

  六、注重自身利益,忽略相关方合作共赢

  在对相关方的质量管理中,没有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单赢”、“单边”的错误思维是损害质量的主要原因。

  对相关方管理,“以包代管”或“以卡代管”,误认为“包”或“卡”就是管理。没有认识到组织自身与相关方之间是“合作共赢”关系,将相关方看成下属,自己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只强调组织自身盈利,而忽视相关方的合理利益;只强调相关方提高质量,而没有为相关方提供合理、必要的协助和支持,以帮助其提高质量。

  “单赢”、“单边”的相关方管理,必然导致相关方的不合作、怨恨和抵触,自然损害到质量,也就是损害组织自身的利益。

  项目质量管理因主观、客观,内外影响等原因,导致大家所犯错误各有不同。不论是哪种严重程度的失误,我们找出并研究它,都是为了规避或找出解决之法,因此,锻炼自己质量管理能力,让其提升才是面对上面这些问题的最佳解决之道。